2007-02-09

[原]美剧《Heroes》以及Fans天地

我曾经是Lost的超级Fans,混迹于各个Lost相关的粉丝论坛。尽管剧情发展的超慢无比又荒谬滑稽(编剧整个就是一大忽悠)。可我还是会每个星期早早的趴在verycd里,眼吧眼望地盼更新。即便知道短短几十分钟进展不了什么,可就是想看看这些倒霉蛋们在岛上又发生了什么匪夷所思的事儿,还有可爱的小骚儿又被谁欺负了(尽管大部分都是他自找的,谁让他帅的人见人恨啊,没天理啊)……可惜,自打这些野蛮人“others”突然变成“文明人”之后,我就彻底对Lost失去了兴趣。

我很怀念当初那个对小岛充满无知恐惧、和满满的幻想时候的Lost。可是眼看着剧情越来越不能自圆其说,里面的几个主角也跟精神分裂似的一会儿一变让人摸不着头脑(唯独不变的就是对小骚儿的欺负,怒),也难怪它的收视率一降再降。然后,就在这个时候,Heroes隆重登场!!

尽管Heroes如同X战警,4400一样,说得都是变种人拥有超能力的故事,题材并不新颖。但是它紧密的剧情却一下子提起了我的兴趣以及巨大的想象空间。我于是又彻底沦为Heroes的超级Fans。从第一集起,我就放弃了的Desperate Housewife,PrisonBreak,Lost……每周2晚上早早的就打开emule,等着最新的一集更新出现在verycd上。短短的一集,真的是无法满足我们急欲了解究竟会发生什么的欲望。只好跑到各个美剧影视论坛去查找最新的相关帖子过瘾。慢慢的发现志同道合者真是遍天下啊。这部剧的fans一点不比Lost的粉丝逊色,甚至有时更加火爆。不仅一帧一帧的找寻剧情线索,大胆猜测剧情发展。就连此剧的相关漫画都跟着集集更新,fans的热情可见一斑。而最可爱的就是fans们对于各种剧情和人物身份猜测时的那股认真劲。让我每每读到忍俊不禁之时,又对他们分析问题时的逻辑合理性佩服无比。

而就在我感受着这种奇妙的氛围带给我的欢乐时,我看到了下面这篇将要转载的文章。很感激这个作者的详细分析,读完之后令我对这一粉丝现象茅塞顿开,才发现原来我们自娱自乐的小小天地,早就在世界各地发展成了一股新势力,连剧集制作人都无法忽视,甚至已经转为互利互惠了。 不禁感叹——不是我不明白,这世界变化快啊~~~

+ + + + + + + + + + 神秘的分割线 + + + + + + + + + + + +

转载如下: 《变种群英》与变种的美剧 /陈赛 2007-01-30

《变种群英》(Heroes)是2006年美国最火的电视剧之一,讲一个印度遗传学教授前往纽约,寻找人类基因变异的线索,却神秘死亡;几个普通人发现自己突然拥有了超能力,惶惶然不知如何面对;一个变态杀手连续行凶,手段残忍,他切开被害者的头颅,窃取超能力;纽约核爆炸的预言正一点点应验……

这是一部很另类的超人剧。剧中的“超人”们原本都是平凡的小人物,面对突如其来的超能力,没有人真正开心。会读心术的警察发现妻子与好友有染,知识容量赶超Google的女招待身患绝症,颓靡的画家靠吸毒画出恐怖的未来景象,拥有不死之身的女孩屡遭伤害,无助的单身母亲被“镜中的第二自我”控制,做出许多血腥残忍的事情……他们的人生姿态似乎都是往下坠落,而不是向上飞翔。唯一有喜剧色彩的是日本小职员Hiro,此人痴迷漫画,天性纯良乐观,上帝既然选择他去拯救世界,他便欢欢喜喜地接受了。这个日本演员的演技实在不算好,他原本是好莱坞最牛的特效公司工业光魔的技术专家,参与过《星球大战》三部曲的视觉特效,十几年前就以日本神童的身份登上过《时代》的封面。但他的“粉丝”很多,还拿了金球奖的最佳男配角奖。有人分析说,这是因为他最符合该剧“粉丝”的自我投射。

《变种群英》的漫画气质很浓,它虽不是直接改编自漫画,但主创人员中有不少是漫画界的杰出人物,比如杰夫·洛布(Jeph Loeb)画过《蝙蝠侠》、《X战警》,也是《迷失》、《超人前传》的编剧。漫画在美国是小众亚文化,但很多媒介革新的实验都是从漫画开始,然后复制到电影、电视和游戏。1977年,乔治·卢卡斯的《星球大战》就是最先在圣地亚哥漫展上首映。2004年9月,《迷失》在ABC播出之前,也是先拿到这里看观众反应。《变种群英》也不例外,只不过它在基调上更偏向非主流漫画,离奇、黑暗、反文化,有不少血腥镜头,但很挑战观者的智力。

20年前,观众或许会觉得《变种群英》情节过于复杂,莫名其妙的角色太多,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。但今天的观众经历了互联网、游戏以及种种新媒介的锻炼,反而是这种挑战智力的悬疑剧情最对胃口。普通人的超能力是怎么来的?眼镜大叔到底什么身份?这个貌似慈爱的父亲,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?真正的幕后黑手是谁?眼镜大叔的老婆也很古怪,整天抱着一只狗,她真的对一切毫不知情吗?变态杀人狂切开超人的头颅为什么就能获得他们的超能力?无所不在的神秘符号是什么意思?有些情节也许只是编剧故弄玄虚,甚至漏洞百出,但人们愿意相信日后必有深意。就这样,一个谜团套着一个谜团,刚刚揭开一个谜底,立刻指向一个更大的谜团,让观众不断有新谜可解。

《变种群英》第一季还没播完,已经冒出来无数个“粉丝”网站,他们在网上讨论剧情、追踪线索、钻研理论、录播客、画漫画、改编小说、设计小游戏,忙得不亦乐乎,在智力和趣味水平上都超出制作者的想象。“粉丝”文化如此蓬勃发展,不过是两三年间的事情,一切都要拜网络所赐。因为“粉丝”的参与,电视剧变成了制作者与“粉丝”玩的一场猫和老鼠的游戏。制作者固然是设定游戏规则的一方,但“粉丝”的力量令他们又兴奋又恐惧。兴奋的是,“粉丝”们源源不断带来人气和新鲜创意;恐惧的是,一旦“粉丝”在智力上超越他们,这个游戏恐怕就不知如何收场了。

不久前,美国一家同性恋网站登了一篇长文,讥讽《变种群英》剧组中途变卦,故意将片中一个男同性恋变成了异性恋。对于这样的指责,如果搁在以往,导演固然哭笑不得,最正常的反应大概是置之不理,但《变种群英》的制作人提姆·科林(Tim Kring)却亲自给那家网站去了道歉信,言辞甚为谦恭:“……剧情的复杂导致了这个特殊的角色朝这个方向发展。我们对这些误导表示万分歉意,希望我们能够做得更好,当然制作电视剧经常不能面面俱到。”不是同性恋开罪不得,而是如今“粉丝”们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,都令昔日的媒体精英不敢掉以轻心。

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亨利·詹金斯(Henry Jenkins)多年来致力于媒介融合与“粉丝”文化的研究。他说,在竞争激烈的内容行业,争取“粉丝”的支持是一个关键性的策略,媒体公司必须懂得如何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为自己做事。在这一点上,《迷失》是有史以来所有电视剧中做得最成功的。他们一方面在剧情和角色设计上为“粉丝”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和发挥空间,另一方面又利用论坛、博客、播客、在线杂志、《迷失》维基等种种渠道,以及大型的在线真实游戏《迷失体验》,极力“引诱”“粉丝”的参与。他们将“粉丝”们制作的地图直接用到了《迷失》剧中,而剧中故意安排胖子赫里读的一本书,在“粉丝”的追捧之下登上了《纽约时报》书评版的排行榜。《迷失》已经发展出来1000多个“粉丝”网站,一位加州大学的音乐理论教授每星期要花20个小时在网上收集关于《迷失》的各种理论,从存在主义、希腊神话、行为心理学,直到炼狱理论。去年《迷失》的一个编剧在采访中无意间透露,观众可以读一下40年代的一本英国小说《第三个警察》,也许可以解释岛上到底发生什么,结果这本小说在亚马逊上顷刻间卖到脱销。《迷失》之后,媒体精英们对“粉丝”文化彻底改观。他们知道,电视剧的“创造”从此不再是制作者一方的事情。

提姆·科林在一次采访中承认,《变种群英》受《迷失》的影响很大。《迷失》有神秘的6位数字,《变种群英》就有神秘的基因符号;《迷失》有怪物,《变种群英》就有杀人狂魔;《迷失》有基地组织“Dharma Initiative”,《变种群英》中有神秘大亨林德曼;《迷失》里有韩国人、伊拉克人,《变种群英》里就有日本人和印度人。不过,它学得最成功的一点,却是“如何激发‘粉丝’热情”,用亨利·詹金斯教授的话说,就是创造“与‘粉丝’友好的界面”。这与收视率并没有必然关联,像《CSI》虽然收视率很高,但它的“粉丝”文化并不发达,因为它是一个个封闭的探案故事,没有给“粉丝”留出太多的发挥余地。但《变种群英》无论剧内剧外都很自觉地为“粉丝”们留出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和参与空间。

首先,《变种群英》是一个多线索并进的故事,剧中角色众多,貌似各不相干,其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,这种微妙的关系本身就很费猜量。导演喜欢用“回溯往事”的手法,剧中人似乎都有一段不可告人的过去,这些前尘往事很有做文章的余地,正是“粉丝”们的最爱,很多同人小说都是由此而来。另外,《变种群英》在角色设计上是一个开放的结构,就像《绝望的主妇》可以不断搬进来新的住户,《迷失》中不断出现新的神秘人,《变种群英》也随时可以加入一个具有不同超能力的新角色。目前,剧中涉及的超能力已经包括读心术、穿墙术、不死之身、复制、人格分裂、预测未来、暂停时间、超越时空,至于还会有哪些,就任由“粉丝”们去天马行空了。

《变种群英》有意混淆现实与虚构世界之间的界限。剧中有一本很关键的漫画杂志《第九奇迹》,剧组以这本杂志的名义成立了一个官方论坛,他们每天要光顾这里,与“粉丝”们交流。每个星期,论坛都会发布一集与剧情相关的在线漫画。NBC的主页上还有一个以剧中人Hiro身份开设的博客,煞有介事地写着这个虚构人物的生活和感情,吸引了很多“粉丝”。■——转自《三联生活周刊》

No comments: